關鍵訊息
• 在社區或臨床情境中,最常使用的兩種檢測方法(血清或血漿視網醇與視網醇結合蛋白)無法可靠辨識高風險個體是否有維生素 A 缺乏。
• 這可能意味使用這些檢測方法會在族群層次上高估或低估維生素 A 缺乏的盛行率,並對個體造成錯誤診斷。
• 隨著更多研究的出現,檢測方法的準確性估計應會更加精確。
為什麼改進維生素 A 篩檢很重要?
維生素 A,又稱為 “視網醇”,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它存在於肝臟、蛋、乳製品,以及大多數綠葉蔬菜與橙色水果和蔬菜中。然而,缺乏維生素 A(維生素 A 缺乏症)是一項常見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低收入國家中更普遍。缺乏維生素 A 的人可能會出現生長遲緩、免疫功能不良、夜盲症和失明等症狀。他們更容易感染傳染病。幼童與孕婦是風險最高的族群。
為了判斷個人或社區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 A,我們必須先了解目前維生素 A 缺乏的程度。這需要準確的檢測方法。若未能辨識出已存在的維生素 A 缺乏,可能會導致延誤或未進行維生素 A 補充,使缺乏情形惡化,進而出現疤痕與視力問題。若被錯誤診斷為維生素 A 缺乏,可能使實際不需要補充的人服用維生素 A 補充劑,從而增加攝取超過上限建議量的風險。
哪些檢測方法可以評估體內維生素 A 的狀態?
評估維生素 A 狀態最準確的檢測方法(稱為「參考標準」)包括肝臟切片與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肝臟切片是指取出受試者少量肝組織樣本,並在實驗室中以顯微鏡進行檢查。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是指給予少量維生素 A,接著檢測血液樣本。這些檢測方法具有侵入性、成本高、耗時,且技術要求高。
其他用來評估人體維生素 A 狀態的檢測方法,侵入性較低、成本較低且速度較快,但可能不那麼準確。這些方法被稱為「指標性檢測」。 它們是透過血液樣本檢測與維生素 A 相關的生物標記。最常見的檢測包括「血清或血漿視網醇」(SR)以及「血清或血漿視網醇結合蛋白」(RBP)。若檢測結果為陽性,表示可能有維生素 A 缺乏;若為陰性,則表示沒有缺乏情形。
我們想要探討什麼?
我們希望評估指標檢測相較於參考標準在檢測高風險族群維生素 A 缺乏的準確性。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比較指標檢測與參考標準準確性的研究,並將這些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納入了 40 項至少比較一種指標性檢測與一種參考標準檢測的研究。這些研究分布於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歐洲;南亞、東南亞;及非洲地區。受試者年齡介於 1 個月至 80 歲以上。維生素 A 缺乏的比率平均介於 4% 至 60% 之間。以下結果是基於一個假設的 1,000 人群體所推估。
SR 與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的比較(23 項研究)
在 1,000 人 中,有 100 人(10%) 經 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 檢測為維生素A缺乏,其中 82 人的 SR 檢測結果顯示有維生素 A 缺乏。其中, 72 人 會被誤判為維生素 A 缺乏。在 918 位 檢測結果顯示不具有維生素 A 缺乏的人當中,有 90 人 會被誤判為沒有維生素 A 缺乏。
SR 與肝臟維生素 A 濃度的比較(16 項研究)
在 1,000 人 中,有 100 人(10%) 經由 肝臟維生素 A 濃度 檢測為維生素 A 缺乏,其中 206 人 的 SR 檢測結果顯示有維生素 A 缺乏。其中, 153 人 會被誤判為維生素 A 缺乏。在 794 位 檢測結果顯示不具有維生素 A 缺乏的人當中,有 47 人 會被誤判為沒有維生素 A 缺乏。
RBP 與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的比較(8 項研究)
在 1,000 人 中,有 100 人(10%) 經 視網醇同位素稀釋法 檢測為維生素 A 缺乏,其中 266 人 會在 RBP 檢測結果顯示有維生素 A 缺乏。其中, 216 人 會被誤判為維生素 A 缺乏。在 734 位 檢測結果顯示不具有維生素 A 缺乏的人當中,有 50 人 會被誤判為沒有維生素 A 缺乏。
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出於幾個原因,我們對證據的信心有限。大多數研究的規模較小,且關於其研究方法的資訊有限,因此我們無法判斷其方法的嚴謹程度。這些研究並非設計用來評估指標性檢測的準確性,因此在解讀其結果時需謹慎。最後,我們未能取得關於所有檢測方法的資料。
本篇文獻回顧的更新日期為何?
研究證據更新至 2022 年 8 月。
翻譯紀錄
彭甯【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