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資訊
· 相較於常規照護(即沒有進行特定活動),為失智症病人提供音樂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也可能改善整體的行為問題。
· 相較於其他活動,音樂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社交行為,但尚不確定是否能減輕焦慮症狀。
· 這些效果可能無法持續到治療結束後。
· 雖然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音樂治療對失智症病人的情緒、躁動或認知(例如思考和記憶)產生影響。
· 對於長期療效的證據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相關研究中未觀察到長期效果。
· 不良反應(即不期望的副作用)可能較為少見,但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需要更多證據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為什麼要為失智症病人提供音樂治療?
失智症病人會逐漸在思考能力及日常活動方面出現困難。失智症常伴隨情緒及行為問題,且可能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在失智症晚期,病人可能難以使用言語與人溝通,但即使無法說話,他們仍然可以隨著音樂哼唱或律動。因此,與音樂相關的治療可能特別適合於失智症病人,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誰提供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師是經過認證,能夠與個人或團體合作,運用音樂嘗試幫助他們滿足其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其他專業人士也可以在接受訓練後,提供類似的治療。
我們想要知道什麼?
我們想要瞭解對於失智症病人而言,音樂治療是否比常規照護或其他活動(例如繪畫)更有效。我們感興趣的是這種治療是否會在療程結束時改變以下結果指標:
· 情緒健康,包括生活品質
· 憂鬱和焦慮
· 躁動、攻擊行為及整體行為問題
· 社會行為
· 認知(例如思考和記憶)
我們也想要瞭解治療結束後,是否會產生任何長期影響及不良反應。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將失智病人隨機分配接受音樂治療(至少五次),或沒有活動或不同活動的對照組之相關研究。彙整研究結果,以盡可能準確地評估音樂治療的效果。並對研究結果的信心程度進行評估。
我們發現到什麼?
共納入在 15 個國家進行的 30 篇研究。研究對象包括 1720 名不同嚴重程度的失智症病人。在大多數研究中,受試者都住在護理之家。7 項研究以個別的形式提供音樂治療;其他研究則採團體形式進行介入。我們使用 28 篇研究的結果,包含 1366 位失智症病人,以評估治療結束時的一個或多個結果。10 篇研究提供有關長期結果的資料。
主要結果
治療結束時
相較於常規照護,音樂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及整體行為問題。
相較於其他活動,音樂治療可以改善社會行為。相較於其他活動,我們對於音樂治療對焦慮症狀的效果比較沒有信心。
目前的證據並未支持音樂治療對情緒健康(包括生活品質)、躁動和攻擊行為或認知具有明顯效益,但相關證據有限,且存在不確定性。
長期而言
一些研究在治療結束後四週或更長的時間測量結果。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長期效果,但有長期測量的結果較少,因此對於此部分的證據仍具有不確定性。未來的研究可能對於探究音樂治療對失智症病人的成效帶來顯著影響,因此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十分重要。
證據的限制為何?
各篇研究的品質及詳盡程度存在差異。在所有研究中,受試者及研究人員都可能都知道受試者正在接受何種治療,在某些研究中,評估人員可能也知道,這可能會影響結果。關於音樂治療結束後的效果,相較於常規照護,我們對其改善憂鬱症狀的證據持中等程度信心。對於其他結果的影響或沒有影響的信心程度較有限。較少研究有紀錄不良反應。
這些證據的時效性如何?
本文為先前文獻回顧的更新。我們新增 8 項研究,並得出新的結論。證據更新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
翻譯紀錄
丘梅萱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