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訊息
在癌症治療 後 進行瑜珈,相較於未做瑜珈,可能在短期內(最多12週)稍微減輕癌因性疲憊。
目前尚無定論,在癌症治療 期間 做瑜珈,是否相較於未練習瑜珈能緩解短期、中期或長期的癌因性疲憊。
仍需更多研究以了解(1)在癌症治療後開始練習瑜珈,其效果能否持續超過12週;(2)在治療前和治療期間開始練習瑜珈的效果。
什麼是癌因性疲憊?
癌因性疲憊是指病人長時間感受到極度疲憊的一種狀態,可能由癌症、癌症治療或兩者共同造成。癌因性疲憊不僅對身體與情緒造成影響,還會妨礙日常生活進行。而且並不會因休息就消失,比常見的疲勞更強烈。
如何治療癌因性疲憊?
臨床指引(根據最新研究與專家意見給予醫療人員建議,為病患提供最佳照護方法之文件)建議透過體能運動來改善癌因性疲憊。體能運動藉由影響生理與心理機制的過程,對癌因性疲憊產生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何種類型運動最為有益。人們認為瑜珈可能有助於減輕癌因性疲憊,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因為瑜珈可結合體能運動、呼吸控制、心理專注與身體覺察。 本篇文獻回顧為一系列五篇之一,就癌因性疲憊對不同類型運動進行探討。
我們想要探討什麼?
我們想要了解瑜珈是否可改善成年患者(年滿18歲)之癌因性疲憊及生活品質。我們還想了解研究中是否出現任何不良事件;亦即對受試者造成傷害的不良事件
我們研究了瑜珈練習在短期(開始練習後12週內)、中期(12週到6個月)與長期(6個月以上)的效果。
我們進行了什麼研究?
我們搜尋了針對患有任一類型癌症之成年患者,將有無接受瑜珈練習進行比較的對照研究。納入了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治療期間或治療後進行的瑜珈練習。納入了多種類型瑜珈,包括哈達瑜珈(著重基本姿勢與呼吸,動作溫和緩慢)與德魯瑜珈(一種包含動作、呼吸與放鬆技巧的流動風格)。
我們比較、總結這些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評估了證據的可信度。 我們也探討了瑜珈類型、癌症種類、運動形式(個別進行或團體瑜珈、有無專人指導),以及受試者年齡,是否對結果產生影響。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了21項研究,涉及2041名患有不同類型癌症的受試者。大多數為乳癌女性患者。有13項研究的瑜珈是在癌症治療期間開始,8項研究則在治療後開始。我們並未發現任何受試者在癌症治療之錢就進行瑜珈的研究。
癌症治療過程中的瑜珈練習
目前尚不清楚,在癌症治療期間進行瑜珈練習,與未練習瑜珈相比,是否對短期、中期或長期之癌因性疲憊產生影響。
相較於未練習瑜珈,癌症治療期間進行瑜珈練習可能提升短期與中期生活品質,但結果極不確定。尚無研究針對長期生活品質進行評估。
我們尚不清楚癌症治療期間進行瑜珈練習是否導致不良事件。此結果僅見於一項研究,顯示證據非常有限,確定性薄弱。
我們並未發現不同瑜珈類型、團體及個人練習方式、或有無專人指導的訓練在效果上存在差異。
癌症治療結束後的瑜珈練習
相較於未練習瑜珈,癌症治療結束後練習瑜珈可能短期降低癌因性疲憊。我們尚不知道癌症治療結束後練習瑜珈是否能減輕中期癌因性疲憊。並無研究針對長期之癌因性疲憊進行評估。
癌症治療結束後進行瑜珈練習可能略為提高短期與中期的生活品質,但結果極不確定。尚無研究針對長期生活品質進行評估。
我們尚不知道癌症治療結束後進行瑜珈練習是否導致任何不良事件 。
我們未發現不同瑜珈類型、癌症或年齡層之間在效果上有顯著差異。
本文獻證據的限制是什麼?
研究中的受試者很清楚自己所接受的治療-有進行或未進行瑜珈練習。雖然這種情況在此類研究中無法避免,但仍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部分成效(如中期與長期影響)缺乏規模夠大的研究,我們對研究結果存有不確定性。因此,尚需更多研究來了解瑜珈練習對癌因性疲憊、生活品質與不良事件影響的持續性。
證據的時效性?
證據目前更新到 2023 年 10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吳佩琪【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 E-mail 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